書名 102年港域近岸底床輸沙之現場觀測研究(1/4)
出版單位 運輸技術研究中心
出版年份 103
出版月份 4
價格 150
摘要 控制淡水河河口輸沙的主要因素為潮汐、波浪、河川流量、河口地形及懸浮質及底床質特性等。挖子尾沙嘴灘線逐年變動並有持續溯河延伸及外擴的趨勢,砂嘴內凹的淺灘潟湖則趨淤淺。臺北港靠近北防坡堤處之淺水區逐年向岸侵蝕,灘線則向海淤積。淡水河靠河口處之粒徑則以中砂為主,河口內左側顆粒較細,右側顆粒較粗,反映主深槽凹岸顆粒較凸岸粒徑為粗。淡水河沙丘存在於底床為中砂粒徑範圍, 水流速度則介於0.5-1.0 m/s,而淡水河口屬低水流流況。臺北港北防波堤北側與淡水河河口南岸延伸沙洲間之淺水袋狀區內會在退潮時於袋狀區內產生逆時針方向渦流,沿著北防波堤將碎波捲起之懸浮沙帶往外海,漲潮則會形成順時針渦流,將漂沙帶往河口,並隨著漲潮流將河口沙源往上游方向推送。淡水挖子尾沙嘴地形演變及河口之河槽斷面有逐漸淤積的演變趨勢,應持續進行定期水深量測及地形監測,並須考慮在兼顧生態及環境保育的條件下,評估進行人工疏濬作業的可行性。
張貼日 2014/05/26
檔案下載 B1037150.pdf
查看次數: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