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概況
- 資料發布日期:112-09-14
- 最後更新日期:114-09-19
- 資料來源:運輸科技及資訊組
一、辦理區域運輸規劃,促進運輸系統均衡發展
為促進各區域運輸系統均衡發展,在運輸規劃方面,本所啟動第6期整體運輸規劃系列研究,整合過去城際運輸需求模式與105年起辦理之區域整體運輸規劃成果,自114年起將依序辦理模式架構與路網整合、全國性旅次特性調查、模式校估、供需預測與策略研析等工作;貨物運輸規劃作業方面,114-115年辦理「我國貨運需求模式系列研究」,114年依據貨運模式參數校估需求進行資料調查及蒐集分析,並配合分析資料蒐集成果檢討貨運需求 分析方法,以掌握起迄分布,115年將進行城際貨運運輸需求模式構建、需求預測、應用貨運分析成果進行政策敏感度及運輸計畫影響程度分析。在審議評估工具方面,持續維運及優化擴充運輸規劃支援系統,以支援計畫審議與評估等相關作業。
二、強化海空運輸整體競爭力
為提升我國海空運競爭力,辦理114年度海、空運國際資料庫維護及議題分析計畫,持續更新維護國際海空運資料庫,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掌握國際發展趨勢及市場發展方向,並據以提出海空運議題分析,協助政策分析研擬。此外,為利我國機場長期永續發展,並與國際發展接軌,114-115年辦理「我國機場環境發展永續計畫」,將蒐整機場環境永續發展之國際趨勢、先進國家及國際標竿機場推動政策與發展經驗,並盤點我國法規與機場發展現況,進而研訂我國機場環境永續發展政策綱領及推動指引。另為探討貨櫃航運產業數位及永續轉型課題,114-115年辦理「我國貨櫃航運產業數位與永續雙軸轉型研究」,除蒐集國際貨櫃航運產業推動數位永續雙軸轉型之趨勢、現況及計畫/案例,同時評估我國貨櫃航運業雙軸轉型之潛力,並聚焦貨櫃作業鏈上產業面臨共通核心課題或瓶頸,進一步研擬貨櫃航運雙軸轉型方案架構及策略。
三、強化風險行為分析與安全改善技術,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能量
為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能量,114年由路口擴大至路段,持續發展影像辨識於路段交通衝突型態及點位,預先找出道路環境面與人為操作之安全危害因子;對於既有道路,導入道路安全檢查制度,掃描既有道路設施之潛在安全危害,以利道路管理機關預為改善;研提我國一致性之「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參考指引」,協助道路管理機關規劃及設置相關設施,提供用路人更一致、更自明、更安全的道路交通環境。
四、賡續公共運輸發展,落實人本交通服務
為支援交通部促進永續發展及落實交通平權之政策方向,本所協助交通部研擬「公路公共運輸永續及交通平權計畫(114-117年)」及辦理「區域運輸發展研究中心服務升級3.0計畫」(114-115年),整合中央、地方政府、產業界及學界之資源與能量,協助公車業者加速經營體質之復原及健全,俾利永續營運。同時能在既有基礎下,持續提升服務品質與競爭力並擴充服務量能,以利促進低碳與綠色運輸推廣以及落實人本與交通平權理念等重要政策,並帶動產業升級。前者計畫包括「公運復原與健全」、「人本及交通平權」、「智慧公運與數位管理」及「推廣低碳與綠色運輸」四大政策主軸,後者計畫包括與觀光署合作推動公共運輸旅運服務升級、結合國發會地方創生及原民會部落文化推動公共運輸觀光旅運服務、與地方政府及客運業者進行公共運輸路網整合示範計畫,透過跨部會合作及跨區域資源整合示範計畫,強化公共運輸及道路交通安全計畫之執行力。
五、精進運輸科技創新應用,強化智慧運輸研究成果推廣
為強化運輸科技及運輸資通訊整合,114年持續完成智慧交通數位神經中樞全系統開發整合,並實際落地移轉臺中市政府應用,研擬各應用服務推廣機制,以利後續推廣至其他縣市提升交通管理效能;此外亦透過建立多目標AI強化學習模型,完成臺北市與臺南市、桃園市中壢交流道實驗場域之模擬模式構建、人工智慧強化學習模型訓練、實測與績效評估,並同時制定都市交通控制通訊協定3.5版草案;另在無人機物流服務驗證計畫上,114年起進入商業模式驗證(POB)階段,將與需求單位合作,規劃並驗證可行的無人機物流商業模式,實現智慧交通與物流整合創新應用。
六、提升運輸部門2050年深度減碳能量及強化公路系統規劃階段調適能力
為推動運輸部門深度減碳及提升運輸系統調適能力,114年在減量方面,辦理運輸部門2050年淨零排放減碳效益評估模型之功能擴充及資料更新與分析,評估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成果及減碳效益,並依核定之運輸部門第3期階段管制目標訂修第3期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草案),辦理事業單位減碳通勤試辦活動,以及協助交通部統合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成果與檢討,以協助交通部及相關部會落實運輸減碳作為;在調適方面,研提鐵道系統強化調適能力之作為與指引(高鐵與臺鐵),提供鐵道系統管理機關(構)參考應用,以及因應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辦理強化氣候變遷調適教育與人才培育。
七、提升海陸運輸設施防災能力,維護臺灣海域船舶航行安全及港區營運發展
為提升海陸運輸設施防災調適能力,114年持續研發橋梁基礎保護工法,發展海岸公路影像判釋技術,並推廣橋梁梁底狹小空間檢測工具及編訂橋梁防蝕技術指引,提供鐵公路單位設施檢監測及防災應用。另針對臺灣海域船舶航行安全及港區營運發展,將持續研發商港智慧環境監測技術,精進海氣象即時觀測與優化港灣環境資訊網、開發海洋陣列雷達海氣象觀測與海象模擬技術、建構船舶監控預警應用模組、強化商港因應氣候變遷強化之調適能力,達成提升船舶航行安全與港埠經營管理效率,帶動我國商港監測技術創新智慧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