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近岸漂沙機制與防治研究 (1/4) |
出版單位 | 運輸技術研究中心 |
出版年份 | 099 |
出版月份 | 4 |
價格 | 300 |
摘要 |
本研究蒐集臺灣中西部附近海域海氣地象、水文資料及附近河川流量與輸沙量資料,整理並探討該地區海氣地象及水文等特性,並建置該區海域漂沙數值模式,利用所蒐集之各項基本資料所建立之資料庫,進行數值模式之驗證,修正相關參數,提高數值模式及漂沙運動機制之準確性。此外,由衛星影像資料擷取海岸線以分析海岸線變遷之趨勢。由擷取的海岸線資料率定一維海岸變遷模式(GENISIS)之係數,驗證一維海岸變遷模式在模擬臺中港附近灘線變化之適用性。對於臺中港附近海岸變化之漂沙運動機制,則以MIKE21 進行臺灣中西部附近海域漂沙水理機制探討,藉以瞭解該海域附近侵淤的主要特性及造成原因。 本研究經由上述研究分析方法得到以下結果:探討北防波堤北側侵淤量與大安溪輸沙量分析漂沙特性,在A1 區近岸侵淤量與大安溪較B1 還有高相關係數,而在C1 區反而與大安溪輸沙量有負的相關性。防波堤南側的侵淤量與烏溪輸沙量成反比,因為南側的年侵淤量大部分為負值而低的相關性,此顯示臺中港防波堤之突堤效應,在由北往南海岸漂沙而造成防波堤南側之侵蝕。利用衛星影像資料分析臺中港北堤以北至大甲溪河口處的灘線變遷,並加入了臺中港務局民國85 至95 年間的地形實測資料進行長期的灘線變遷分析,其結果顯示臺中港北堤至北攔沙堤間的沙灘段自民國82 年開始由於臺中港北堤的擴建工程而持續有淤積的現象直至民國93 年趨於穩定,而北攔沙堤以北的區域由於受到大甲溪河口的輸沙補注,發展成一片廣大且複雜的淺灘地形,但除了民國82 至84 年間有較大的淤積量之外,該區域沙量皆保持穩定。 |
張貼日 | 2010/05/19 |
檔案下載 | B0993860.pdf |
Hashtags |
查看次數: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