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名稱 地區脆弱度評估系統之建構-以桃園縣為例
學位 碩士
年別 101
學校系所 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
作者 蘇盈如
指導教授 馮正民、林楨家
論文摘要         在全球氣候變遷下,人口快速成長、都市成長模式改變等等因素人類對自然環境不當開發利用,皆加劇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傷害。因此,為降低災害造成之損失,國際愈來愈重視脆弱度相關議題,評估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在面臨天然災害時脆弱度之影響。脆弱度廣泛地定義為潛在的可能損失,在研究災害時此為一重要的中心觀念以及發展減災策略的基礎。而地區脆弱度亦由此延伸而來,在一空間中,地區內各發展面向所組成之結構相異,在遭受外在壓力下,例如颱風、水災、政府政策等等人為及非人為因素,某一地區現有條件下所能承受之程度。   
       本研究釐清地區脆弱度意義與討論範圍後,根據Cutter(1996) 提出地區危害脆弱度模式為討論基礎,構建地區脆弱度之目標體系,共有兩大構面、六個次構面與十四項指標。而每一指標的量測定義以及脆弱度間的正反向關係須清楚定義與討論,利用標準化方式使指標方向一致化,其指標評估值大小須能說明地區相對脆弱程度。接著透過ANP方法賦予各個指標權重,藉由分配權重方式,量測各個指標間相對重要性,進行有效與正確的評估。最後利用簡單加權方法將量性指標評估值與權重整合,以計算整體地區脆弱度。   
        結果顯示,「防災空間面積比」與「聯外主要道路密度」兩指標在脆弱度評估上為影響地區脆弱度高低最重要的指標。雖「身心障礙人口比例」亦是關鍵影響指標之一,但社會環境條件僅能透過長期的改善手段,來減少其暴露在危險下。另外,研究結果發現復興鄉為桃園縣最脆弱之地區,當災害發生時較容易產生大規模災損之情形。最後,藉由集群分析將有相同關鍵影響指標之個體併為一群,可將桃園縣分為四群探討,以地區性策略方式,將特徵相似的鄉鎮市共同發展為一空間發展帶,以研擬改善策略,減少城鄉間防災資源分佈之不平均。
附件下載 (作者未授權電子檔全文)
張貼日 2012/09/06
Hashtags
查看次數: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