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自行車騎乘需求而言可分為兩類:一為環島休閒類;一為市區通勤類。在各地方政府的努力下,結合地方景點設置之遊憩型自行車道數量已相當在中央部會部分,教育部體育署(原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自民國91年起即開始推動全國自行車道系統計畫,而內政部營建署亦奉行政院核定「既有市區道路景觀與人本環境改善計畫」,希望吸引機動車輛駕駛人改變生活模式及轉移運具,達成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及永續發展之願景目標。而本部則從自行車路網構建及整合觀光行銷兩方面切入,由「打造自行車遊憩島」短期階段目標,進而到「打造自行車生活島」中期階段目標,最後完成「自行車島」的長期階段目標。「東部自行車路網示範計畫」為打造自行車遊憩島的短期目標,未來本部將持續朝中長期目標邁進。
交通運輸類
-
為何要推動自行車計畫?
-
何謂「開放天空」?
航空運輸業為國家整體運輸之一環,常被視為公共運輸事業而施以諸多管制,常見之管制方式如下:
- 加入退出管制:包括加入、退出航空運輸業及加入、退出個別航線之相關規定。
- 費率管制:對於業者之合理成本與利潤、消費者權益、政府政策之綜合考量,作法包括固定費率、彈性費率等方式。
- 服務水準管制:飛行班次、機齡、安全等相關規定。
對於上述諸多管制規定,若有完全解除或部分放寬規定之作法,一般即謂之「開放天空」政策。而我國之「開放天空政策」乃指自民國七十六年起,陸續放寬部分管制項目之政策及其相關法令之修訂。
-
後續會拍攝有關「104年自行車環島串連路線」的宣傳影片嗎?
鼓勵民眾以自行車作為休閒通勤的工具,目前已成為各國積極推動政策之一。拍攝「15km/h 東部微感旅行」是本部推動騎乘自行車環島遊的其中一則故事,是以愛情為主軸而拍攝,未來會再陸陸續續拍攝以友情、親情為主軸等系列微電影。目前於年底完成的「104年自行車環島串連路線」的宣傳影片將以友情為主軸拍攝,並預計於11月「臺灣自行車節」系列活動中露出。
-
何謂「巴拿馬極限」
基於航線之需求及船舶大型化趨勢,一般所謂巴拿馬極限型船(Panamax Vessel ),其船型尺寸以不超過巴拿馬運河通過之限制為原則,及船長不超過289.6公尺,船寬不超過32.3公尺,吃水則在13公尺左右。
-
路口因視線被遮蔽的事故統計數據為何?
雖然由警政署的交通事故統計報表,無法統計出多少事故發生是肇因於視線被遮蔽,但「未注意車前狀態」一直是主要肇事因素(104年統計資料顯示,所有肇事因素中13.9%係「未注意車前狀態」,僅次於20.2%的「未依規定讓車」);此外,從事故案例中,我們也看到很多這種情況,警方進行筆錄時,很多當事人也表示「沒看到」對方車輛,這些其實可能都與視線被遮蔽有關。
-
何謂「計程車營運安全管理系統」?
計程車營運安全管理系統乃是結合「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資訊系統(GIS)」、「無線通訊系統」、「身份辨識系統」等先進科技,應用於保障計程車駕駛員與乘客安全的一套系統。透過全球定位系統提供車輛定位能力,並將定位資訊透過無線通訊系統傳送至監控中心,再以地理資訊系統的技術將車輛所在位置及周遭公共設施位置(如警察局、消防局、醫院等)顯示在電腦螢幕上,以達到追蹤管理與資訊指引之目的。另在駕駛員部分設計辨識卡系統,通過系統辨識之駕駛員方有資格啟動車輛、計費表營業,以免失竊車輛遭歹徒利用營業影響治安。另在車內分別設置乘客與駕駛員緊急狀況按鈕,按鈕一經啟動,監控中心立刻進行即時追蹤,並將車輛位置傳送給警方,以利第一時間抵達現場維護安全。
-
所指碳足跡為何?有何功用?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可被定義為與一項活動(Activity)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於一般大家瞭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碳足跡的差異之處在於從消費者端出發,破除所謂『有煙囪才有污染』的觀念。企業及產業溫室氣體的排放,一般是指製造部分相關的排放,但產品碳足跡排放尚須包含產品原物料的開採與製造、組裝、運輸,一直到使用及廢棄處理或回收時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英國的調查指出,雖然在1992年至2004年間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了5%,但實際上,若將因消費所導致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納入計算時,則排放量反而是上升了18%(Wiedmann et al, 2008)。另有研究指出,中國大陸總溫室氣體排放量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其排放量中,有高達23%是為了製造產品滿足先進國家生活所需,所導致的排放量。面對全球暖化的問題,若僅著眼於自己國家碳排放的削減,並不足以因應當前的狀況。採用碳足跡的概念,將產品、個人或企業活動的相關溫室氣體排放量納入考量時,才能研擬出適切的低碳生活以及減量計畫,否則可能僅導致污染源轉移,實質上並未減量的假象。
企業進行產品碳足跡的盤查,除了具有相當程度的環保宣傳效益外,更有可促使企業達到減碳目標的經濟效益。透過盤查產品碳足跡後,企業可以開始規劃相關控管措施,完成所需的「減碳」工作,而透過減碳方案的執行,預期也可得到「節能」效果,進而降低企業生產時的成本支出,達成企業與環保雙贏的目標。而一般民眾也可以藉由產品碳足跡的標示,選擇低碳產品,以規劃自身的低碳生活,共同響應社會責任。
-
公路容量分析的目的及重點為何?
公路容量分析是利用各種模式及對交通特性之了解,以評估交通設施之工作,其主要目的在於提供公路規劃及設計人員一個了解設施運作問題之客觀分析方法,因此,其重點不在於估計容量,而是在評估一設施所能提供之服務水準。評估結果可作為研擬相關之交通管理改善策略或評估開發案之交通衝擊等工作之依據。
-
何謂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PCR)?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使同一種類型、功能之產品(包括商品或服務),於計算碳足跡排放量時能有相同之盤查範疇與計算依據,要求業者應採行適用之產品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使其具有一致性。
由於國際標準組織(ISO)的產品碳足跡計算標準(亦即ISO 14067)尚在研擬中,在其正式公布前,為提供社會各界進行產品與服務碳足跡計算時,有一致性之評估方法,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參考PAS 2050及ISO/DIS 14067.1已建立之生命週期評估法,完成我國「產品與服務碳足跡計算指引」,並於99年2月公告。業者於計算產品碳足跡時,得引用經環保署公告認可之我國第三類環境宣告產品類別規則文件,進行碳足跡評估與揭露之準則。
產品類別規則文件訂定、引用及修訂得由該項商品製造商、提供該類服務業者或產品業者所組成之同業公(協、商)會、政府機關(構),針對該項類別商品或服務之共通特性,整合業者意見而擬訂。環保署針對所提送之產品類別規則文件,依照指引相關要求進行審議作業,並得委託公益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為執行單位,協助產品類別規則文件相關審議作業。
-
機場規劃的種類 ?
機場規劃涉及的層面相當廣泛,如相關設施之規劃、財務計畫、交通計畫、市場行銷、經濟評估及環境議題等。一般而言,根據規劃內容的詳細程度,可分為3個層次來看,依次是空運系統整體發展規劃、機場發展計畫及機場建設計畫。
-
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的因素有哪些呢?
- 因素:包含設計標準、施工品管、交通管制設施、鋪面狀況、道路交通狀況等。
- 車輛因素:包含車輛特性、車齡、維護保養的程度等。
- 人的因素:包含反應時間、視覺、聽覺、穩定感、習慣、技術、年齡、以及疲倦、酒醉、藥物或疾病所造成的能力受損等。
- 環境因素:包含溫度的冷熱、天氣的晴雨、霧氣的有無及濃淡等。
-
影響飛航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 機械因素:係指航空器本身與飛機的設計、製造、裝配、檢驗、維修有關。
- 人為因素:指人員對工作操作不當或不熟悉。
- 航管因素:與飛航管制相關的人員與設施,如航管人員的失誤、機場管理不當等,皆會影響飛航的安全。
- 氣候因素:航空器之所以能飛行,係仰賴大氣的作用,因此了解航空氣象天氣特性,為預防航空器失事的一個重要因素。
-
什麼是整體運輸系統規劃?
整體運輸規劃是政府用以擬定未來各項交通運輸建設或政策之主要依據及藍圖,分析對象依種類別包括客運及貨運,系統別包括國際、島際、城際及都市運輸四大體系,運具別則包括公路、鐵路、空運及機場、海運及港埠。整個工作屬一持續性、需要定期檢討的工作,工作內容包括相關背景資料蒐集與整理,整體運輸需求模式檢討建立工作,進行運輸需求預測與供需評估,以及運輸系統服務績效、運輸系統改善計畫與運輸政策敏感度等分析評估等工作。
-
運輸規劃與能源消耗之整合為何?
傳統運輸規劃對於能源消耗之分析,係以旅次特性為分析基礎,採行車距離衡量公路運輸之能源消耗的概念(l/km)來評量,這樣的方式無法評估現況,旅次數量減緩,但能源消耗仍增加之情況。因此,有必要考量採用可分析各種類道路之路段交通量與速度變化下,以時間為基礎之能源消耗概念(g/sec)來評估各項運輸計畫的能源消耗效果,建構公路運輸行為與能源消耗之關聯性,發展一套整合性評估架構。
-
公路貨運服務碳足跡對企業本身及整體產業之助益為何?
因應氣候變遷之影響下,各國無不致力於推動減碳工作,在政府推動溫室氣體排放管制下,企業需面臨自身節能減碳之重要課題。企業進行產品碳足跡的盤查,除了具有相當程度的環保宣傳效益外,更有可促使企業自我檢視能源耗用及溫室氣體排放狀況,並規劃擬訂相關控管措施,完成所需的「減碳」工作,而透過減碳方案的執行,預期也可得到「節能」效果,進而降低企業生產時的成本支出,達成企業與環保雙贏的目標。
而各項產品的生產過程到消費,離不開貨物運送階段,其中又以公路貨運服務扮演整體物流供應鏈一個重要的角色。以國際知名的郵遞和物流集團-德國郵政快遞貨運公司(DHL)為例,其在提供客戶服務時,藉由「碳報告(含碳足跡或碳估算)」中的資訊讓客戶掌握準確的碳排放資料,並透過碳足跡報告與抵換、碳中和服務,來協助客戶對超出配額之碳排放量進行轉讓或交易。
產品碳標籤制度實施後,政府部門已將低碳產品納入優先採購選項,而企業為降低自身產品碳足跡,也將優先選擇採取能源管理之業者作為供應鏈之一環,此外,一般民眾也可能藉由產品碳足跡的標示,選擇低碳產品,以規劃自身的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