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103年港域近岸底床輸沙之現場觀測研究(2/4)
出版單位 運輸技術研究中心
出版年份 104
出版月份 5
價格 150
摘要 本研究針對淡水河下游河口段的水理輸砂特性及河口左岸挖子尾地形演變進行探討。近二十年(1996 – 2013) 淡水河口段之河床變動呈逐年淤積的趨勢,河口底床則淤積約1m 。依據水利署十河局的河口斷面觀測, 2005 年及2008 - 2013 年間的通水面積較年平均值小7% 以上,達需疏濬作業的條件。非暴雨期間時的懸浮固體濃度小於0.5 g/L, 歷次颱風關渡測站的最大懸浮濃度值約1.7- 4.2 g/L,並常出現於颱風後1-2 日。 颱風期間石門水庫排砂可能導致河口段的細料淤積。 本研究以超聲波測深儀進行斷面速度及底床形態之量測並探討水流、水下沙丘、粒徑三者之關係。 淡水渡船頭到第二漁港的水下砂丘以中砂為主,河口內、外砂丘長度約20-120 m, 水深約5.3 - 7.7 m,沙丘高度約0.5-1.5m,漲潮流的水深平均流速約0.7-0.91 m/s,河口內流速大於河口外,底部且有迴流。淡水河口段的二次流混合效應並不明顯,河口內的沙丘因水深較淺且顆粒較粗,故仍會增加約10% 的形狀阻力。在風浪、潮汐與河川逕流相互作用下,河口地區有普遍的層化二層流現象。
張貼日 2015/06/24
檔案下載 B1047790.pdf
Hashtags
查看次數: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