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港灣環境資訊系統與數值模式應用研究 (4/4) |
出版單位 | 運輸技術研究中心 |
出版年份 | 098 |
出版月份 | 4 |
價格 | 500 |
摘要 |
本報告包含 3 個研究子計畫(一)花蓮港港池共振機制研究(4/4)、(二)港灣環境資訊網規劃與建置維護(3/3)及(三)颱風波浪頻譜形狀參數之研究(4/4)。 (一)花蓮港港池共振機制研究(4/4) 本計畫為四年期計畫之第四年,本年度主要是持續進行花蓮港及附近海域現場波浪觀測與資料分析統計、以現場實測頻譜進行不規則波的港灣波動數值模擬,並與港內的實測值進行比較。綜合相關研究資料研判花蓮港港內的長週期振盪主要應是源自於外海波動,並由於港形的特殊,使得該成分的能量無法發散至外海而長時間累積引發港內振盪。未來有可能透過針對長週期波動的消波設施的研發來解決問題。 (二)港灣環境資訊網規劃與建置維護(3/3) 本計畫主要工作項目包括: 1. 建置一個由關聯式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構成的海情資料庫,以彙整現場觀測所得之資料及數值模擬計算所得之港區附近海域海象預報資訊。2. 整合海氣象觀測子系統及數值預報子系統之系統介面控制軟體開發。3. 擴充建置臺中及蘇澳港即時影像監視及傳輸通訊系統。4. 擴充建置港灣環境資訊管理系統,以確保整體系統運作之穩定性、資料品質可靠性以及系統保密與安全性。 (三)颱風波浪頻譜形狀參數之研究(4/4) 本研究利用花蓮港港外與港內同步之波浪觀測資料進行分析。由港外測點波譜能量分布之時空變化分析結果顯示港內之長週期成份波在港外就已存在,並非進入港內後再放大到相當能量。但港內測點之波譜能量在頻率大於 0.04Hz 時則大幅降低,此顯示花蓮港防波堤僅對週期小於 25sec 之成份波發揮有效之遮蔽作用。港內測點之各波譜形狀參數特性與港外測點相較則不相同,其原因主要為港內測點之主頻區能量大幅降低而低頻區則大約維持,造成能量尖峰不明顯之波譜形狀,此與港外測點有一能量尖峰的形狀不同。 本計畫所建置之「港灣環境資訊網」已能透過網頁查詢,提供國內各主要港口即時海氣象觀測資料,同時也可以和各港之船舶自動辨識系統(簡稱 AIS)進行連結,使船長及引水人在船上即可獲得即時海象資訊,本項系統功能目前已成功運用在臺中港,未來將積極推廣至其他港口,以提升 e 化航運之服務水準。本計畫對於花蓮港港內外波動能量之時空變化造成港池共振問題已獲得進一步釐清與證實,因此,其研究成果對於花蓮港及蘇澳港進行港池共振改善之研擬極具參考價值。 |
張貼日 | 2009/07/15 |
檔案下載 | B0983380.pdf |
Hash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