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名稱 都會區公路路網脆弱度之評量模式
學位 碩士
年別 101
學校系所 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
作者 柯旻嬋
指導教授 馮正民、謝承憲
論文摘要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使得各地容易出現極端型的氣候型態,而台灣地區的天然災害發生次數亦日益頻繁,對於生命、財產與生活安全皆造成不少的損失,同時對於運輸系統亦會產生毀壞致使道路功能失效。然而,道路系統的功能若是因毀壞而失效不僅會直接影響當地居民的不便,且避難、醫療及救災的功效亦會受到影響,因此路網的整體效能是相當重要的。若是能針對相對比較脆弱的地點優先進行防範措施使其避免受到危害衝擊,如此便能降低損失,達到預防的功效。脆弱度分析的重要目標係協助決策者瞭解現狀,並據以執行災害的預防及整備等防護策略以降低災害風險,因此高脆弱度的地區應該具有較高的防護優先性。   
       首先,本研究透過文獻評析以確認研究探討的重點,並且同時分析影響路網脆弱度的因素,進而擬定評估模式的衡量指標。根據建構的路網脆弱度評估模式,影響因素可分為兩個面向:道路交通面與社會面,共計有七個衡量指標。再者,衡量指標權重係透過分析網路程序法(ANP)加以計算,其指標與權重分析結果如下:最短路徑延滯時間(0.37)、服務水準影響數值(0.25)、替代道路數量(0.23)、連線指數(0.15)、潛在影響人口數(0.41)、依賴人口比例(0.42)及身心障礙人口比例(0.17)。其中,前四者為道路交通面向,而後三者為社會面向。   路網脆弱度評估模式建構完成後,進行台北市都會區路網脆弱度的計算,並利用納莉颱風災情作為案例分析,其分析結果如后。因納莉颱風而對路網造成的影響相當明顯,其致使整體路網的失效比例約14.24%,而影響失效比例的主要指標為「替代道路數量」、「連線指數」及「最短路徑延滯時間」。此外,若藉由路段脆弱度的角度而言,路段屬於高脆弱度等級的比例由33.4%上升至48.4%,而屬於低脆弱度的路段比例由31.7%降為26.7%。若僅以道路交通脆弱度來看,高脆弱度等級的比例則由30.0%轉為高達91.7%。
附件下載 (作者未授權電子檔全文)
張貼日 2012/08/28
Hashtags
查看次數: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