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名稱 | 人行道行人流量推估:人行道系統服務水準評估之應用 |
學位 | 碩士 |
年別 | 110 |
學校系所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 |
作者 | 陳思婷 |
指導教授 | 邱裕鈞 |
論文摘要 |
「步行性」是發展永續運輸最基本的部分,因為步行是所有綠運輸的第一哩和最後一哩路,若沒有一個良好的步行環境,就不可能使運輸系統更加環保。然而,由於預算限制,人行道設施的改善應該優先考慮人們的步行需求,基此,本研究旨在透過各種人行道幾何條件、建築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人口統計資料,建立一人行道行人流量推估模型,以評估人行道的服務水準及其改善的優先順序。
為此,本研究通過使用迴歸模型和人工類神經網絡 (ANN),根據人行道的幾何條件和鄰近的建築與社會經濟環境,來推估人行道尖峰時段的行人流量。行人流量數據蒐集自 96 條人行道的即時影像監視器,包括平日和假日,共有 192 個樣本,並從 24 小時影像計數中確定了早晚四個尖峰時段。此外,還蒐集了 27 個解釋變數,包括 7 個人行道幾何和設施,7 個社會經濟和人口統計變數,以及 13 個建成環境變數,包含 6 個土地使用變數、3 個 POI(興趣點)和 4 個公共運輸變數。平日和假日行人流量推估的雙對數迴歸模型顯示,分別有 15 個和 10 個變數具統計顯著,調整後的 R^2 分別為 0.6838 和 0.7425,MAPE 分別為 7.18% 和 9.60%。而具有兩層的調諧 ANN 模型(倒傳遞類神經網絡,BPN)顯示平、假日的 MAPE 分別為 8.28% 和 7.90%。由此可知,不管是迴歸模型或是 BPN 模型,表現都非常令人滿意。 為了展示推估模型的適用性,本研究通過使用分析階層程序法並訪談 6 位專家,建立了一個人行道服務水準評估架構。結果顯示,最重要的準則是人行道的有效寬度 (0.1879),其次是號誌控制設施 (0.1707) 和路面破損程度 (0.1707)。接著,對臺北市超過 300公尺的人行道進行了案例研究,這些人行道在二維圖上的分佈(行人流量與服務水準分數)有助於確定其改善的優先順序。 |
附件下載 | 人行道行人流量推估-人行道系統服務水準評估之應用.pdf |
張貼日 | 2024/08/31 |
查看次數: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