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名稱 | 以電子票證資料分析乘客於捷運站內停留時間 |
學位 | 碩士 |
年別 | 110 |
學校系所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 |
作者 | 何宗晏 |
指導教授 | 鍾易詩 |
論文摘要 | 相較於車內時間,乘客們認為等待時間更令人厭煩,這對於等候時間通常較長的公共運輸交通工具而言,成為了發展的一大阻礙。隨著電子票證的普及,諸多文獻使用此精準且大量的數據進行場站內的時間分析,試圖將刷卡資料紀錄的兩個起訖時間分割為行走時間、等候時間等不同時間區段,然而這些研究對於乘客於搭乘列車的假設並未那麼符合實際情況。本研究將選定台北捷運系統作為研究目標,首先利用台北捷運電子票證資料以多階層模式將乘客於站內停留時間分割為最短行走時間、附加行走時間、等候時間與擁擠時間;其中最短行走時間使用隨機邊界法與最短百分位數法校估,並探討不同卡別對於行走時間之差異。接續使用貝氏方法校估多階層模式之參數機率,利用抽樣方法與最短時間法估計各站由閘門至不同方向月台之行走時間,觀察行走時間與站內設施(天橋、樓層等)之關聯性,並模擬出乘客於各站點不同時間時之等候列車狀況。 本研究成果為利用電子票證資料得出台北捷運文湖線各站不同方向月台至閘門的行走時間機率分佈,且發現使用隨機邊界法校估之最短行走時間更能有效分離站內停留時間。使用常態混合分佈能有效描述行走時間,卡別部分敬老卡與愛心卡於閘門到月台平均行走時間較一般卡與學生卡多出10到20秒,標準差也大了約10秒。使用Weibull分佈能有效描述等候班距數之機率密度。文湖線在早晨尖峰8點往北方向由木柵端開始至BR11南京復興站站僅約有50%乘客能搭乘抵達月台後的第一班列車,約15%到25%乘客須搭乘第三班列車;傍晚尖峰18點則是往南方向由內湖端開始至BR12中山國小站僅30%到40%乘客能搭乘抵達月台後的第一班列車,約20%到30%乘客須搭乘第三班列車,意味著尖峰時段文湖線特定站點乘客無法順利搭乘上列車,捷運管理方更應注意監控月台容留上限,注意人流引導疏散管制,以避免場站擁擠造成安全性問題。 |
附件下載 | (此全文2026年8月24日後開放電子檔瀏覽) |
張貼日 | 2021/08/25 |
Hashtags |
查看次數: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