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MOTC

:::
  • 小字級
  • 中字級
  • 大字級
  • 列印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博碩士論文

論文名稱 運輸建設計畫之整合性評估-坪林交流道之個案研究
年別 96
學位 博士
學校系所 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
作者 王淑美
指導教授 馮正民
論文摘要   在目前的交通運輸評估的方式當中,多數的政府都是以環境影響評估搭配成本效益分析的結果作為主要的決策參考依據。交通建設對環境的影響不能與其他的影響效果不能放在同一天平上作評量,係肇因於過去缺乏將環境財貨貨幣化的方法。近年來,環境財貨估價的方法日趨成熟,故本文擬建立一個整合環境財貨價值的成本效益分析架構,改善過去成本效益分析無法納入環境影響效果的缺失。

  在眾多環境財估價方式當中,假設市場評估法是唯一可以同時估計市場財貨及非市場財貨的方法,尤其適合運用於涉及多種環境影響的交通運輸計畫。然因假設市場評估法的操作方式多元,且需逐一矯正工具偏誤,因此本文將以實例驗證,逐步地執行操作方式,探討各個步驟當中應該注意的課題。並將假設市場評估法所推估出的環境財貨貨幣價格納入成本效益分析架構中,重新檢視環境財貨貨幣化對既有成本效益結果的影響。

  本文係以坪林交流道作為案例分析,根據政府所做的成本效益評估顯示,若是開放坪林交流道不作任河流量限制實,則每年可以創造社會總體效益為5.5億元台幣;但經本文估算環境成本,並且納入原來的成本效益分析,結果發現與政府所做的分析呈現完全相反的結論。根據本文的估計,開放坪林交流道每年會對社會總體造成新台幣19億元的負擔。

  這個實證結果顯示,現行使用環境影響評估搭配成本效益分析的決策分析方式,無法有效達成社會效益極大化的政策協助效果,更可能發生完全相反的決策建議。規劃者實有必要發展一套整合假設市場評估法與成本效益評估的政策架構,彌補現行分析技術的缺失。

  政府在從事公共建設之際,其主要的目的是要創造社會總體效益的極大化,然在社會效益增益當中所造成的分配不公平,也是政府必須同時解決的問題。然而在過去經驗中顯示,政府的確忽略了這個部份。這正是為何常常發生政府立意良好的建設,卻造到所謂「受害」民眾攔街抗議的景況。

  本文更進一步將成本效益分析法從社會總體結果論之視野,移轉到利益團體的效益分配的角度。本文將交通建設計畫可能的影響及其各自關聯的團體建立對應關係,並以利益團體為主體來進行成本效益的收納。透過這個對應與歸納的架構,可以清晰勾勒出在特定的交通建設計畫中,成本與效益可能由不同的團體來負擔。由於有著貨幣價格的依據,政府可以利用經濟手段進行社會利益重新分配,從而避免社會效益建築在犧牲少數人利益的困境。

  根據本文實證分析的結果,若對於使用坪林交流道的使用者課以使用費,則可以減少25%的使用人次,降低坪林地區的環境負荷。文中更進一步分析付費使用者的社經特性及其動機。結果顯示比較在乎交通建設會影響環境進而損害自身健康者(如女性及高收入者),願付價格較高;而對政府執法無信心者(如私部門工作者、60歲以上的長者及教育程度較高者)付費意願較低。這些資訊顯示,政府若以收費或課稅等方式進行重分配之手段時,必須讓施政對象了解政策對其直接的關連性及增加民眾對政府的施政信心。

  最後本文幾項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1.可以同時採取多種詢價方式,由此勾稽彼此的結果,可以提升估價的可信度;2.可以進行事前、事後的比較,藉以降低估價的偏誤;3.在問卷中要明定支付的載具,避免受訪者的誤解;4.建立敘述性偏好及實際性偏好資料間的關連性,可以提升敘述性偏好的可性度;5.在污染量的估計方面,增加運具的變相,可以提升估計的信度。

附件下載 (電子檔於96-07-31後開放下載)

檔案下載

瀏覽人次:326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