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MOTC

:::
  • 小字級
  • 中字級
  • 大字級
  • 列印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博碩士論文

論文名稱 以運輸多樣性觀點建立都市永續運輸評估與資源分派模式
年別 98
學位 博士
學校系所 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
作者 謝承憲
指導教授 馮正民
論文摘要   運輸系統中不同權益關係人對於設施與服務有多元之需要,要滿足這些需求必須在供需及本益間進行權衡考量,過程中產生了運輸多樣性之課題,然而過去文獻鮮少提及運輸多樣性相關議題。因此,本研究建立一評估運輸多樣性以改善生活品質之架構,運輸多樣性定義為權益關係人需求被滿足之程度,且利用Shannon-Weaver指標(或稱之為熵)分析各需求現況與期望水準間落差衡量之。運輸多樣性可評估重要之需求是否公平地被滿足,並藉由目標值與基本生活水準之確認以監測運輸系統是否朝向永續發展。本研究所提架構認為評估運輸多樣性時應同時考量多元運輸需要,包括機動性、經濟健全度、可靠度、安全性、可及性、可負擔性、通用化設計程度、外部性及資源超限利用,且不可忽略不同權益關係人,如不同運具使用者、特殊需求使用者及非使用者之需要。因此,在考量生活中運輸需求與旅運行為時,運輸多樣性係達成永續發展及改善生活品質之必要條件。本研究冀望所研提運輸多樣性之概念架構得以協助決策者了解運輸多樣性與永續性之關係,並提供嶄新之評量方法以提升生活品質。

  確認權益關係人需求後,本研究歸納文獻相關量化指標以利後續分析進行,並利用大臺北都會區2000 年及2005 年資料進行時間與空間分析,以探討運輸多樣性評量架構之可行性。縱軸分析結果顯示研究範圍之運輸多樣性有所改善,尤以安全性及可靠度之水準提升最為明顯,但污染排放、可及性及通用化設計水準之提昇則乏善可陳。根據運輸多樣性評量架構之分析結果,決策者得以採取較佳之資源配置策略,例如應更有效地改善交通能力弱勢使用者運輸生活之不便。

  此外,資源配置策略可協助規劃者決定投資運輸設施或服務之時機與方式,然而,由於運輸系統中各要件間之關係存在複雜性、不確定性與回饋機制,改善運輸多樣性之資源配置策略之研擬、執行與量化皆相當困難,本研究統整量化之系統動態模型、質化之認知圖法及準量化之感受性模型之特性,建構一整合式系統模擬模型以克服上述問題。透過敏感度分析,顯示私有運具旅次之增加將使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及肇事率加劇,導致運輸多樣性之下降。但政策執行後,其影響不論為即時或有所延滯,皆未顯著影響系統行為與表現。而模擬結果顯示,權益關係人需求滿意度之現況與期望水準間的落差與運輸多樣性存在反向關係,卻與私有運具旅次數成正比。這為提升大眾運輸旅次數可有效彌平使用者需求滿意程度之落差提供了有力之驗證。

  根據上述整合性系統模擬模型所界定之運輸系統關係,本研究藉由以柏瑞圖最適理論為基礎之模糊多目標規劃法,解決非線性多目標問題,並以大臺北都會區大眾運輸系統為簡例,同時考量滿意度落差與運輸多樣性,進而探討資源配置對於權益關係人需求滿意水準之影響。由於同時考量滿意度落差與運輸多樣性,此一模式可避免無效率與不公平之資源配置。此外,分析結果顯示近年來大臺北都會區配置在大眾運輸間之投資,已同時考量捷運及公車權益關係人需求滿足程度之公平性,因而使運輸多樣性有所提升。

附件下載 (電子檔於98-09-16後開放下載)

檔案下載

瀏覽人次:404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