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MOTC

:::
  • 小字級
  • 中字級
  • 大字級
  • 列印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博碩士論文

論文名稱 應用手機信令資料分析都會旅次鏈型態
年別 107
學位 碩士
學校系所 交通大學 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
作者 陳詩儒
指導教授 邱裕鈞
論文摘要 旅次鏈行為是運輸需求及規劃的核心,但旅次鏈行為是我們知道存在但很少進行研究調查的現象,可能是因為旅次鏈難以定義、難以分析所有可能的旅次鏈型態並定義他們的共變量等原因。家戶調查是收集和分析個人和家庭旅運模式最傳統且最廣泛使用的方法。但受限於抽樣預算和時間,家戶調查通常調查範圍小且更新頻率低。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新技術應運而生,例如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和手機信令定位系統( Cellular Positioning System, CPS)。
因此,本研究採用GPS及CPS資料用以定義旅次鏈型態並確認其影響因素,包括旅次特性、社會經濟變數和土地使用變數。首先利用基於GPS和CPS資料推估旅次及旅次鏈型態。接著,根據旅次鏈中的旅次數將旅次鏈型態區分為各種類型。在兩種層級(總體和個體)和兩種類型的資料(CPS和GPS)共四個模式進行估計和比較。總體旅次鏈型態分析模式是利用多元迴歸模式分析區域中各種類型的旅次鏈型態的旅次鏈數量,透過多元迴歸模式找出影響區域旅次鏈型態數量差異的影響因素,而個體旅次鏈型態分析模式採用多項羅吉特模式找出影響不同旅次鏈型態差異的潛在影響因素。
本研究以臺北都會區為例進行研究,一共分析四種旅次鏈型態模式。研究結果顯示,基於CPS或是GPS資料的總體旅次鏈型態分析模式在相同的變數上結果一致。然而基於GPS的總體旅次鏈型態分析模式的解釋力低於基於CPS的模式結果,這可能是因為CPS樣本數相較於GPS的數量多。在個體旅次鏈型態分析模式的結果顯示,居住於大眾運輸使用率較高的地區、前往工業或是商業區面積較高的區域和平均旅次距離較短的旅運者,他們的旅次鏈通常會產生較多的旅次。此外,巢式羅吉特模式的結果包容值並不顯著,代表不同旅次鏈型態間的相似性不顯著。
附件下載 (電子檔於112-08-14後開放下載)
瀏覽人次:63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