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MOTC

:::
  • 小字級
  • 中字級
  • 大字級
  • 列印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博碩士論文

論文名稱 細懸浮微粒(PM2.5)移動污染源改善策略探討-以高雄市區為例
年別 108
學位 碩士
學校系所 國立成功大學 交通管理科學系
作者 蔡承庭
指導教授 張有恆
論文摘要

       隨著高度工業化與經濟迅速發展,空氣污染日趨嚴重,對健康、環境、醫療成本等方面造成許多負面影響,也讓空氣污染成為國際間關注的議題。在臺灣空氣污染防制法規定的六種空氣污染物中,只有PM2.5的濃度是高於法定標準的,醫學研究已證實暴露於高濃度的PM2.5中會增加呼吸道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甚至與肺腺癌有關。PM2.5的減量改善策略在臺灣實已為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其中高雄地區為臺灣六都裡PM2.5污染最為嚴重的區域,又考量移動污染源在PM2.5中的比例以及其對健康的直接影響,故本研究將以舊高雄市區為例,探討PM2.5移動污染源的改善策略。
       先前許多研究提出了PM2.5的管理政策及減量方法,但多為針對單一策略的研究。但PM2.5一旦進入人體即無法排出,政策制定者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與資金裡,做出最佳的決定來減少PM2.5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並參考世界各國的管理及改善策略,透過模糊德菲爾法(FDM)分析後,歸納出PM2.5移動污染源的18項改善策略,並將這些策略分成五個構面,分別是:法規管制、政策推廣、社會教育、環境及共享經濟以及科技演變,接著透過模糊層次分析法(FAHP)及可行性分析找出各項改善策略相對重要度及可實現性。
研究結果發現「制定新排放標準」、「淘汰老舊柴油車」、「車輛定期檢驗」、「電動車補貼優惠」、「廣設電動車充電站」以及「開發新型電動車電池」等六項策略具有高重要性和高可行性,可以列為優先發展的策略,本研究之結果能幫助決策者釐清各項政策的優先順序及可行性,在適當的時機、利用有限的資源做出最好的決策。

附件下載 (電子檔於112-01-05後開放下載)
瀏覽人次:18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