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MOTC

:::
  • 小字級
  • 中字級
  • 大字級
  • 列印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博碩士論文

論文名稱 探討駕駛閃避行為對事件結果之影響-以追撞事件為例
年別 111
學位 碩士
學校系所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
作者 范盛泳
指導教授 吳昆峯
論文摘要

       過去研究指出駕駛閃避行為是影響事件結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受限於資料的完整性,難以得知事件發生前與發生過程中之細節,也因此無法建立事故前、中、後各因素之關聯,故多僅利用巨觀分析進行探討。但駕駛閃避行為的選擇會因不同的情境而有所不同,本研究認為需要更多的微觀資訊足以完整討論閃避行為對事件結果的影響。此外,車輛設計隨著新興技術發展而逐漸多元,不同型態之車輛設計(車種、車色、煞車燈樣式與第三煞車燈)對後車駕駛感知是否有影響則成為一大謎題。故本研究利用事故序列之概念,以事件為單位進行微觀分析,以了解閃避行為對事件之影響及車輛屬性對後車駕駛感知時間之影響。
本研究利用美國SHRP2 的自然駕駛研究資料,針對追撞事件以探討真實用路情境中之駕駛行為。在車輛屬性分析中利用線性回歸模型與混合效應模型探討前車屬性與設計對感知時間之影響。並採用普羅比模型探討駕駛閃避行為之影響因素。此外,透過事故序列之概念,建立廣義結構方程模型(GSEM)探討閃避行為對事件結果之影響。
        本研究結果發現,前方車輛煞車燈為線型、陣列型之設計能降低後方駕駛感知時間。影響駕駛閃避行為之因素包含駕駛性別、經驗、周遭是否有閃避空間與事件急迫性。而當車輛行駛於高速公路中,周遭無閃避空間且用橫向閃避之事故率高,其中以高齡駕駛容易涉入此情境;當車輛行駛於非高速公路中,周遭無閃避空間且用橫向閃避之事故率雖低,但容易使他車陷入危險中,而男性駕駛較易有此駕駛行為,其中又以青壯年駕駛(24-64歲)更為嚴重。
       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的事故生成機制可對事故發生過程與影響途徑有更好地解釋。在危險事件發生之前,可透過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之輔助或是事前教育,盡可能地阻斷層層的影響以減少事故發生的機會。此外,車輛製造商與消費者亦能夠於製造與購車時參考本研究之結果。

附件下載 (電子檔於116-08-29後開放下載)
瀏覽人次:173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