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MOTC

:::
  • 小字級
  • 中字級
  • 大字級
  • 列印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歷年重大事蹟

  • 資料發布日期:110-01-15
  • 最後更新日期:112-12-26
  • 資料來源: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事蹟名稱 事蹟年月份 內容
擘劃城際運輸藍圖-整體運輸規劃 民國61年 運輸計劃委員會(本所前身)於民國59年成立,並於民國61年起開始進行整體運輸系統規劃工作,民國74年運研所成立。
一、本所長期辦理整體運輸規劃,於民國65、75、88、97、105年分別完成第1~5期全國性城際整體運輸規劃,平均每10年完成一期。
第1~2期:兼提運輸政策與各系統發展綱要計畫。
第3期:各系統主管機關陸續成立,不再由單一機關辦理實質計畫規劃,爰調整並著重各計畫間之協調、分析與未來發展方向之評估。
第4期:建立永續性城際運輸需求模式(TDM 2008),做為臺灣城際運輸系統未來發展計畫之分析平台。
第5期:導入大數據技術,開發城際運輸需求模式(TDM 2016),並著手轉型區域運輸規劃。
二、考量都會區、生活圈及城際旅次界限漸趨模糊,跨縣市交通整合問題日增,且新科技發展迅速,既有運輸規劃作業方式需因應調整,本所自民國105年起逐步將既有「城際運輸模式」轉型為「區域運輸模式」,分別於民國105~107年、108~110年、109~111年及111~113年進行北臺、南臺、中臺與東臺區域整體運輸規劃(旅次特性調查、需求模式構建)與發展策略分析,平均每3年完成一區域運輸規劃。
      1.北臺區域:分析範圍包含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基隆市、宜蘭縣、新竹縣、新竹市及苗栗縣,首次嘗試以信令資料做為基年旅次起迄推估以及各模組校估作業之補充資料,開發「北臺區域運輸需求模式」進行供需預測及發展策略分析。「北臺區域整體運輸規劃研究」於民國108年斯里蘭卡舉辦之東亞運輸學會(EASTS),榮獲「2019年傑出運輸計畫獎(Outstanding Transportation Project Award, OTPA)」。
      2. 南臺區域:分析範圍包含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開發「南臺區域運輸需求模式」進行供需預測及發展策略分析。
       3.中臺區域:分析範圍包含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及雲林縣,開發「中臺區域運輸需求模式」進行供需預測及發展策略分析。
       4.東臺區域:分析範圍包含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開發「東臺區域運輸需求模式」進行供需預測及發展策略分析。
開啟都會大眾捷運規劃先河  民國64年        鑑於臺北都會區通勤需求日益迫切,行政院於民國64年指示交通部,由本所前身(運輸計劃委員會)辦理臺北都會區之大眾捷運系統規劃,並於民國66年提出「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初步建議路網規劃報告」,包含4條路線,為現今臺北捷運路網之雛形。行政院於民國75年4月核定初期路網,嗣後由民國76年2月成立之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繼續推動。
       高雄市政府於民國68年委託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進行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路網規劃之研究,於民國73年完成「高雄都會區大眾運輸系統長期發展計畫」,本所另於民國75年完成「高雄都會區大眾運輸系統規劃專題研究」,而後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於民國79年4月成立籌備處,民國83年5月正式成立,由該局持續推動辦理高雄都會區之捷運路網規劃及建設。
       本所在民國78年至82年間,亦陸續辦理桃園、新竹、嘉義、臺南等4個都會區大眾捷運路網可行性研究,民國88年頒布「地方制度法」後,交通之規劃、營運及管理屬於直轄市與縣(市)自治事項,此後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規劃與推動便交由各地方政府辦理。
易肇事路段改善之努力與精進 民國69年       自民國69年起,本所每年利用交通事故電腦系統分析前一年度之交通事故資料,依各路段之事故次數、死傷人數及其嚴重性,計算每一路段之危險程度,篩選易肇事路段,並會同交通部道安會、警政署、公路總局、各縣市警察局及道路主管機關,共同勘察並研擬改善措施,再由道路主管機關予以改善,減少交通事故之再發生。年度易肇事路段改善約可減少件數、死亡及受傷人數40%以上,成果卓越。
      自民國96年起建置維護運輸安全網站資料系統,提供重要事故統計供社會大眾參考,並協助地方政府篩選易肇事路段,另運輸安全網站資料系統之服務功能,由本所協助交通部道安會於民國108年建置之道安資訊平台接續提供服務。
       未來有關易肇事路段改善將導入肇事診斷學,包含事故碰撞構圖分析技術,與各主要肇事型態設計範例,提升道路主管機關路口改善技術能力。同時也將結合科技,例如: 未來亦可導入「路口交通衝突分析技術」,結合空拍機與人車軌跡自動辨識技術,進一步掌握人車衝突,預先發掘路口潛在問題。
導入計程車智慧化 民國76年        為提升計程車經營效率及服務品質,本所積極導入先進資通訊技術,於民國76年完成「計程車加裝無線電輔助營運可行性研究」,促成交通部於民國77年訂定計程車設置無線電暨改善服務品質輔導管理辦法,開放計程車使用無線電通訊設備,提升計程車經營效率;民國90年完成「建立示範性計程車營運安全管理系統之研究」,整合先進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地理資訊系統(GIS)、IC卡及無線通訊系統等技術落實車輛、駕駛及乘客於營運中能確保安全,促成計程車業者導入衛星派遣技術,為日後蓬勃發展的衛星計程車隊奠定良好基礎;民國97年推動「計程車共乘試辦計畫」,促成交通部於民國100年6月30日公告實施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96-2至96-10條有關計程車共乘相關規範;民國104年完成「計程車新式計費表規範與實施規劃」,促成經濟部修訂「計程車計費表型式認證技術規範、計程車計費表檢定檢查技術規範」、交通部修訂「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訂定「計程車計費表及國道高速公路通行費計算裝置功能確認作業」規範等,並協助交通部全面換新計程車計費表,透過新式計費表蒐集計程車完整營運資訊,協助業者進行管理,以提升經營績效。
      另為因應我國於民國11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所需的點到點無障礙運輸服務,本所於民國106-107年完成「預約式無障礙小客車運輸服務之整合研究」,取得中華民國專利證書(發明第I677850號)並獲社團法人中華智慧運輸協會第11屆智慧運輸論文獎。本所依據研究成果建議,於民國108年辦理「預約式通用小客車運輸服務之試辦與推廣應用」專案,以「愛接送」為服務品牌,輔導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等4個直轄市試辦導入通用計程車特約車隊制度,以及配合制度實施開發資訊平台,以強化地方政府推動通用計程車策略。於民國109年9月2日辦理「愛接送-預約式通用計程車」正式啟用典禮,並由林部長佳龍宣布正式對外提供服務,以建構身心障礙者、高齡者及行動不便者之友善運輸環境,提升其行動自主性,解決日常生活交通需求,擴大生活及社交領域,融入社會。
啟動北宜交通新通道-南港宜蘭隧道公路可行性研究 民國76年        民國 71 年公路總局委託中華顧問工程司辦理「南港頭城隧道公路可行性研究」進行四車道隧道公路之研究,因此南港頭城隧道公路也是國道 5 號南港頭城段之前身,又稱「蔣渭水高速公路」,目的係以快速、舒適與安全之道路服務品質,有效縮短臺北與宜蘭兩地間距離與行車時間,裨益東部地區之開發成長。
       本所於民國76年7月就前案接續進行「南港宜蘭隧道公路可行性研究」,就路線方案分別就工程、環境與經濟三方面進行評估探討,並於民國 77 年 4 月完成研究報告陳報行政院,同年奉行政院核定推動「國道南港宜蘭快速公路計畫」建設計畫。而後民國 78 年奉交通部指示將設計標準由快速公路提昇為高速公路(後將規劃路線由頭城延伸至蘇澳),計畫名稱更改為「北宜高速公路計畫」。
       本所持續針對國道5號進行相關交通管理策略之研究,包括後續於民國101年12月辦理「雪山隧道之速限對通行能力的影響分析」,以及民國104年8月提出「國道5號設置大客車專用道搭配主線儀控」交管措施,並於民國105年元旦實施。
奠基我國智慧公共運輸系統 (APTS)發展 民國83年        導入智慧科技,增進運輸效率及品質- 智慧型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係結合資訊、通信、電子、控制及管理等技術,運用於各種運輸軟硬體建設,以使整體交通運輸之營運管理自動化或提升運輸服務品質之系統。本所自民國83年即著手研發公車動態資訊系統,並於民國86-89年間進行臺北、新竹、臺中及高雄示範性公車動態資訊系統試辦計畫,經多年實驗與試作確認技術可行穩定後,交通部自民國92年起逐年編列預算,推動至地方縣市政府。
       此外,本所於民國89年起進行「大眾運輸車隊管理系統核心模組」之開發及推廣應用,另為便利民眾搭乘公共運輸系統,本所於民國100年完成「交通電子票證系統共通技術規範研究與票證一卡通推動計畫」,俾利交通部推動「多卡通」電子票證系統之政策,透過先進資通訊技術,協助客運業者提升經營績效與服務品質。         為協助公路主管機關掌握所轄管地區公共運輸服務缺口,本所自民國101年起進行「公共運輸縫隙掃描決策支援系統」之開發及推廣運用,並於民國107年起辦理「我國臺、高鐵車站與公車轉乘接駁時間縫隙檢核及改善機制之研究」等系列研究,以減少乘客搭乘公共運輸時之時間及空間縫隙,達到「公共運輸轉乘無縫運輸」之目標。
擘劃重大建設-高鐵可行性研究 民國78年       本所長期辦理整體運輸規劃,有鑑於基隆至屏東間的西部走廊具有發展高速鐵路之潛力,遂自民國78年元月開始進行可行性研究,歷時1年完成「臺灣西部走廊高速鐵路可行性研究」報告。
      該研究分析高速鐵路完成後,將使臺北-高雄的旅行時間縮短為2小時以內,不僅可提高城際間運輸服務水準,改善大眾運輸發展環境,而且可提高生活環境品質,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當時西部走廊運輸網主要由中山高速公路、臺鐵西部幹線及各省道所組成,第二高速公路的完成雖有助於交通擁擠問題之減輕,卻不是解決運輸問題的根本之道。當時預期2011年高速鐵路每日18萬人次的運量,連同二條高速公路及現有臺鐵幹線將構成臺灣西部走廊交通的大動脈。
      當時高速鐵路技術有鋼輪式與磁浮式兩種,基於當時磁浮鐵路尚處實驗階段,尚未開始商業運轉,爰建議採用鋼輪式系統較適合需要。經該研究之分析結果顯示,西部走廊高速鐵路為一可行計畫,應優先執行,以應未來之運輸需求。
建置推廣通用化運輸環境 民國79年        自民國79年起,本所透過系列研究將無障礙運輸的觀念導入國內,並實作示範無障礙交通工具與服務之規劃設計與營運,以及研擬「大眾運輸工具無障礙設施設置辦法」,協助交通部落實建置無障礙運輸環境,所擬法規並經交通部核定頒布實施,做為監理單位及運輸業者建置無障礙運輸環境的依據。
       繼於民國98年起,本所為推展前瞻性無障礙運輸環境政策,透過通用設計系列研究,將通用設計之觀念及規劃設計方法導入國內,並辦理教育訓練培育人才,引領國內之無障礙運輸環境發展與國際發展趨勢接軌。
      藉由本所長期持續協助交通部推動無障礙、通用化運輸的政策及法規工作,國內陸(公路及鐵路)、海、空運之主管機關皆已應用通用設計之概念,依照「大眾運輸工具無障礙設施設置辦法」提升運輸環境的可及性,以因應高齡社會的來臨。
促進我國公共運輸發展制度化 民國80年        為能有效改善都市交通擁擠並維持偏遠地區基本民行,本所自民國80年起進行「鼓勵大眾運輸發展辦法」之系列研究(包括方案、補貼、營運評鑑等),民國84年研擬完成「促進大眾運輸發展方案(85-90年)」,經陳報行政院於民國84年8月23日奉核定施行,為政府首次輔導及補助國內公路公共運輸業者之專案計畫。另為促進國內公共運輸之永續發展,本所於民國90年研擬完成「發展大眾運輸條例」以做為政府推動各項發展公共運輸措施之法源依據,於民國91年6月19日奉總統核定公布施行。
       在「促進大眾運輸發展方案(85-90年)」完成後,本所持續協助交通部推動一系列公共運輸發展相關計畫,包括:「振興公路大眾運輸發展計畫(90-93年)」、「提昇地方公共交通網計畫(93-96年)」及「人本公路客運提昇計畫(98年)」。
       為期延續前述計畫之成效,並透過公共政策引導及穩定資源投入發展公路公共運輸,本所奉交通部指示陸續研擬「公路公共運輸發展計畫(99-101年)」、「公路公共運輸提昇計畫(102-105年)」、「公路公共運輸多元推升計畫(106-109 年)」及「公路公共運輸服務升級計畫(110-113 年)」向行政院申請公共建設計畫經費,大幅擴增交通部及縣市政府推動公路公共運輸發展之穩定財源。
       此外,為整合政府資源及學術界研究能量,本所自民國104年10月起執行補助學界成立6個「區域運輸發展研究中心」,以推動地方運輸產業人才培訓,強化學界與產業、政府部門的合作,促成在地公共運輸之永續發展。
       藉由上述制度化措施,在中央與地方政府及公車客運業者合作努力下,已顯著提升公路公共運輸之服務品質與運量,堪稱我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公路公共運輸重建運動(Public Transportation Rebuild Campaign)。
引領鐵公路容量本土化研究-公路容量 民國79年        公路容量分析在公路工程與管理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舉凡公路規劃設計、改善、都市計畫、環評審查、乃至建築物開發對交通之影響衝擊等審查作業,均需對於公路設施在現存及預期之交通狀況下,其容量與服務水準有深入的了解。
       本所於民國79年出版「台灣地區公路容量手冊」,為臺灣公路容量分析研究起步之初,故大部分採用美國1985年公路容量手冊之分析方法。
       由於臺灣之車流及交通設施特性與美國差異甚大(如車種組成、車間距、駕駛行為...等),爰自民國80年起開始進行長期性之容量在地化研究工作,逐步修訂79年版之公路容量手冊,以適用於國內之分析。
       本所陸續於民國90年出版「2001年台灣地區公路容量手冊」,民國100年出版「2011年台灣地區公路容量手冊」,而截至目前仍有部分章節尚未修訂,且須持續配合國內車流特性變化調整分析方法,爰更新及本土化之研究工作仍持續進行。
       而近年彙整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隧道、郊區雙/多車道非阻斷性車流路段、市區地下道號誌化路口等公路設施之車流特性、分析方法及模擬模式調校之研究成果,將出版「2020年臺灣公路容量手冊」,供各界參考使用,以提升我國公路容量分析品質。
引領鐵公路容量本土化研究-鐵道容量 民國92年        本所之「鐵道系統容量系列研究」係鑑於近年來政府致力於規劃推動各項鐵道系統相關建設,包括都會區捷運系統、臺鐵系統改善工程及地區輕軌系統等,由於鐵道運輸系統投資金額十分龐大,為了確保系統能在最經濟的條件下提供符合預期的運能,必須對其容量有客觀衡量的標準,然而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一直相當匱乏,因此有必要對軌道容量相關課題進行完整且系統化之研究分析,以便有效掌握國內鐵道系統之合理供需能量以及服務水準。
      本系列研究自民國92年至107年辦理,共計完成:臺鐵系統容量模式建構分析、臺鐵系統及都會捷運容量分析視窗程式開發、連續路段容量及可靠度分析軟體開發、單線連續區段容量模式及軟體改版等重大研究議題,容量分析模式軟體可實際應用於鐵道系統規劃、設計及營運階段之容量分析問題,例如:鐵道局之「全國鐵道網計畫」、臺鐵局之「臺鐵北迴線蘇新~花蓮間瓶頸路段改善可行性研究」皆是實務上之應用實績。
       本系列研究辦理過程中於民國107年分別於北區、中區、南區、臺鐵局、鐵道局針對產官學研各界人士辦理「傳統區域鐵路容量分析軟體」教育訓練進行推廣,學員反應熱烈,並將相關意見回饋蒐集修正後,於民國109年1月出版「2019年臺灣鐵道容量手冊」。本手冊包含三個篇章:「基礎篇」、「傳統暨區域鐵路篇」和「都會軌道系統篇」,「基礎篇」的內容主要在介紹軌道容量分析的基本概念,而「傳統暨區域鐵路篇」和「都會軌道系統篇」則是針對此兩種不同的軌道系統,介紹其軌道容量分析的方法、軌道容量分析程式的使用,手冊中並提供分析軟體及使用手冊,並以數個案例來說明其應用方式,俾利使用者操作分析及推廣應用。
規劃東西向12條快速公路 民國80年        為應南北交通成長之需求並分散國道1號之交通量,政府推動興建國道3號高速公路,並將西部濱海公路提升為快速公路,完工後將構成3條南北運輸之高快速公路走廊。為期此3條高快速公路在都會區及各生活圈間,彼此連成一氣互為貫通,構成臺灣西部從北到南之整體高快速公路路網,乃有興建東西向快速公路之計畫。
       民國80年1月行政院指示由交通部辦理興建東西向十二條快速公路之可行性研究,交通部乃指定本所負責路線規劃之審議與協調工作。並選定萬里瑞濱、八里新店、觀音大溪、南寮竹東、後龍汶水、彰濱臺中、漢寶草屯、臺西古坑、東石嘉義、北門玉井、臺南關廟及高雄潮州等12條東西向快速公路路線,其中萬里瑞濱、八里新店、彰濱臺中及臺南關廟等4條路線由省住都局負責辦理,其餘8條路線則由省公路局負責辦理。
       各路線主辦機關依據小組審議結果,先後提出每條路線之正式規劃報告,提經小組會議審議通過,於民國81年4月彙整完成「台灣地區西部走廊東西向快速公路建設計畫」陳報交通部。
       本計畫北起基隆、臺北生活圈,南至高雄、屏東生活圈,規劃12條路線,總長 340.4 公里,總經費1,985.24 億元,期程自民國81~87年。本所於民國81年4月7日向交通部重大工程督導會報簡報,交通部於民國 81年5月15日陳報行政院,民國81年9月17日行政院院會原則通過,並於民國81年9月25日核定本建設計畫。(摘錄自張浵編著「台灣公路建設紀要」)
規劃西部濱海快速公路 民國80年        臺灣西部沿海地區原有台15線及台17線兩條公路,但彼此並未銜接,且有部分路段尚屬單車道,運能不足。為改善西部濱海公路路況,乃擬定西部濱海縱貫公路改善計畫,列為政府十四項重大建設計畫之一,自民國75年起分二期辦理。主要係將台2線、台15線及台17線三條濱海公路,按部頒三級路或四級路標準拓寬為四車道,並予貫通成為另一南北幹道,連接西部地區主要港口及桃園國際機場。
為串聯國1、國3及西濱快等縱向高快速公路成為便捷之高(快)速公路網,本所奉交通部指示,於民國80年成立「審議協調小組」,研議將濱海公路提升為快速道路,配合當時興建中之第二高速公路,與中山高速公路形成三條南北走向之高快速公路系統,並與東西向快速公路構成西部走廊之高快速運輸路網,並於民國80年與81年獲行政院通過「西部濱海快速公路」與「台灣地區西部走廊東西向快速公路建設計畫」。
    為加速工程整合與推動,交通部賡續指示本所於民國82年12月成立「東西向快速公路暨西部濱海快速公路建設計畫審議協調小組」,就計畫之規劃、施工、預算等進行審議協調,計召開過119次會議,並據以推動計畫如質發揮均衡區域發展、縮短城鄉差距,增進整體運輸效率之具體功效。
綜理我國參與APEC運輸事務 民國81年       我國於民國80年10月2日簽署加入亞太經濟合作(APEC)備忘錄,以中華臺北名義加入APEC,翌年(民國81年)參與APEC運輸工作小組(TPT-WG)會議。交通部為統籌有關事項,指派本所擔任APEC運輸領域事務幕僚單位。APEC運輸專業部長會議(TMM)迄今召開10次會議,均由部(次)長率團參加,並由交通部秘書室負責行政事務,本所負責技術事務(彙整談參與雙邊會談議題並綜理團務);另APEC運輸工作小組會議(TPT-WG)至今召開49次會議,均由本所報部籌組代表團並由高階人員擔任領隊率團參加。我國於民國86年、96年及106年共主辦過3次TPT-WG會議。我國藉由參與APEC活動,可取得各國際組織研議制訂的最新國際運輸管理章程、規範、協議,使我國運輸政策、策略及法規與國際接軌。   
      我國歷年參與TPT-WG重點工作包括:負責運輸工作小組網站管理及資料交換、更新工作(2000年5月起至2006年5月)、主辦都市運輸論壇第2次會議(1997年)、主辦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置研討會(2001年)、主辦第5次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置小組(GIT/5)會議(2003年)、主辦供應鏈的最後一哩-第三方物流論壇與參訪見習計畫(2012年)、主導「改進亞太地區道路交通安全對策之調查研究」暨「改進道路安全計畫」(2001年)、派員擔任道路安全專家小組(LEG-SAF)主席、派員擔任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置小組(GIT)共同主席(2008~2020年)、派員擔任航空專家小組(AEG)副主席(2018年至今)、派員擔任海運專家小組(MEG)副主席(2020年迄今)等,充分展現與發揮我國對於APEC的貢獻、提升我國能見度,以及參與該國際組織對我運輸領域之價值。
啓動高速公路匝道及主線儀控之鼻祖 民國81年        民國80年代,中山高速公路壅塞嚴重,本所特別引進入口匝道儀控管制,目的在隨時調節進入高速公路的車輛數,使其能夠維持在所能紓解的道路容量內,避免形成壅塞,該措施自民國82年7月20日起在臺北都會區各相關交流道進行多次演練,並於民國82年10月3日進行北上全線演練,接著於國慶日連續假日開始正式實施,後續於多次連續假日接續辦理。每次實施期間,本所派遣二十餘人犧牲假日,進駐中央儀控指揮中心與各主要匝道,由指揮中心人員依據現場偵測器與人員回報資訊,計算所需儀控率,再下達至各匝道監控人員執行儀控,執行期間現場人員均須忍受炙熱或大雨等惡劣氣候,以及用餐與如廁之不便,堅守崗位長達8小時。實施後整體執行成效良好,有效維持連續假期之交通順暢,約可將主線平均速度提升30公里/小時以上,其後並將相關技術移轉高公局持續辦理。
    本所致力於公路容量之基礎研究,長期觀察國5車流特性,在民國104年9月提出「國道5號設置大客車專用道搭配主線儀控」作法,獲得部次長同意交由高公局落實辦理,民國104年12月20日與27日試辦成功後,旋即於民國105年元旦開始實施「假期尖峰開放國5北上大客車行駛路肩並結合主線儀控」交管措施,大幅提升公共運輸優勢與吸引力。
引領交通施政-編撰運輸政策白皮書 民國84年       運輸政策白皮書一方面係為展現交通部的運輸施政方向,擘劃未來共同的施政藍圖;另一方面係為讓各界更了解交通部運輸施政的理念,爭取民眾的認同,爰此政策白皮書編撰之主要目的包括:(1)回顧內外環境變遷與運輸發展現況與發展趨勢;(2)界定未來運輸發展的重要議題;(3)確立未來運輸施政主軸,據以研訂各項運輸政策與策略;(4)研提短中長期行動方案,作為運輸部門施政藍圖;(5)爭取民眾對政府施政的認同。
       為勾勒未來施政願景與制定上位指導方針,本所於民國84年、91年、101~102年先後編撰並由交通部發布3版「運輸政策白皮書」,各級運輸機構之施政作為大致上均以歷次運輸政策白皮書為指導綱領來展開,其短、中長期行動方案亦多有在各年度預算中落實。為回應賴前院長清德於民國107年2月9日對交通建設應有願景規劃之指示,及賀陳前部長旦於民國107年5月9日聽取本所業務報告時之期許,爰此本所啟動2020年版運輸政策白皮書之編訂,並納入林部長佳龍上任後提出的施政願景與主軸,在嚴謹的編撰程序下,提出運輸部門施政藍圖,於民國108年12月出版2020年版運輸政策白皮書(含總論及7分冊),另為讓民眾親近運輸政策,特出版由部長親自命名的專書「Koinonia:交通就是感動─2020運輸政策白皮書」,以及首次辦理運輸政策白皮書整合行銷作業,製作宣傳動畫影片,從線下實體活動,串聯線上數位平臺與宣傳,持續傳遞白皮書內涵,擴大受眾市場,促進與民眾溝通。
擘劃商港整體發展 民國84年       商港整體規劃係依據商港法第6條之規定辦理,自民國84年起每5年滾動檢討,已辦理5期,過去交通部責成本所負責執行上位計畫「商港整體發展規劃」,由航港局及港務公司分別執行下位計畫「國際與國內商港未來發展及建設計畫」。民國109年正進行第6期(111-115年)的規劃。
      商港整體發展規劃係以國家港埠政策的上位角度,因應國內外環境變化、科技發展及產業需求,構建我國商港未來整體發展方向,研擬整體商港發展策略及發展定位,做為國際及國內商港進行「未來發展及建設計畫」之上位計畫,使港埠資源能做最有效利用,提昇港埠服務水準,降低產業運輸成本,以提升我國港口國際競爭力。
各期規劃之發展重點如下:
      1. 第1期(85-90年):配合政策發展海運中心、擴建外港深水碼頭設施增進國際港埠運能、推動港埠經營民營化、棧埠裝卸作業自動化與電腦化。
       2. 第2期(91-95年):規劃大型貨櫃中心、擴大境外航運中心功能、積極籌設自由貿易港區、港勤業務民營化、引水服務自由化、擴大航港電子資料交換系統範圍、推動航港體制改革。
       3. 第3期(96-100年):鞏固海運樞紐地位、落實自由化民營化促進港埠發展、改善既有港埠設施、發揮自由貿易港區功能、推動航港體制改革。
        4. 第4期(101-105年):成為亞太全方位物流樞紐港及國際郵輪靠泊港、發展國際物流配銷中心、推動委外加工、自由貿易港區關務簡化、促進兩岸間物流作業。
        5. 第5期(106-110年):強化亞太樞紐港地位成為亞洲最佳服務港口、優化自由貿易港區經營環境、發展智慧及綠色港埠、鬆綁兩岸直航限制。
        6. 第6期(111-115年):強化智慧創新與多元服務鞏固海運樞紐地位、協助推動藍色公路政策、因應國家能源政策彈性調整港口相關設施、因應國內外環保公約推動港口永續相關措施、規劃智慧化藍圖與試驗場域機制落實數位轉型、因應港口轉型發展強化人才培育、提供優質服務支援客貨與觀光發展。
智慧交控-擬訂都市交通控制系統通訊協定(3.0版) 民國86年        我國都市地區交通控制通訊協定最早為民國77年交通部所公佈之「電腦化交通號誌控制系統通訊協定」(簡稱77年版)。經過近十年後,本所於民國86年進行檢討修訂,並由交通部於民國87年重新公佈該協定(簡稱87年版)。其後,民國90年交通部透過專案進行87年版通訊協定實測,並依實測結果將修正內容函送相關單位。民國92年本所配合交通部繼續以專案研究與實作測試方式,針對87年版進行全面檢討、增修與更新。民國87年8月完成通訊協定初稿,並暫以「92年版都市交通控制通訊協定初稿」命名之。修訂期間經多次與專家學者、交控業者、交控管理人員討論,並經二次上網蒐集各方意見,同年10月底亦辦理「92年度推動都市交通控制系統之縣市座談會」,彙集實作意見以進一步檢討修訂。
       都市交通控制系統通訊協定3.0版修訂在通訊協定名稱上,並未沿用原「電腦化交通號誌控制系統通訊協定」之名稱,而以「都市交通控制通訊協定」命名。其考量因素有三(1)現代化之交通控制系統已全然電腦化,不需特別強調「電腦化」用詞;(2)本交通控制通訊協定內容適用範圍為都市地區;(3)本通訊協定內容非僅止於號誌控制,已正式納入現代化都市交通控制系統之號誌控制器、車輛偵測器、資訊可變標誌等設備,同時包含區域控制器以及控制中心與控制中心間之通訊協定課題。
      都市交通控制系統通訊協定3.0版與都市交通控制系統標準化軟體在交通部92年起推動的「e化交通-智慧交控系統」扮演核心角色,順利地將標準化都市交通控制系統推廣至各縣市,為我國智慧運輸發展奠下成功的基礎。近年來因應跨區域交通管理、AI人工智慧、車聯網與自駕車等發展與需求,本所將配合交通部進行都市交通控制系統通訊協定3.0版改版的相關研究評估工作。
協調審議高鐵站區聯外道路改善計畫 民國87年       行政院於民國81年核定之「建設南北高速鐵路計畫」未包含其相關之聯外交通系統工程,為便利旅客轉乘高鐵,發揮便捷的運輸功能,配合建立完整交通路網,爰由交通部邀集行政院秘書處、經建會、工程會、台灣省政府等相關單位於民國85年5月共同組成「高速鐵路站區聯外交通建設審議協調專案小組」,其中,道路系統分組由本所召集會議,並負責幕僚作業,包括聯外道路之相關規劃、整合等事項。
      經專案小組多次會勘、會議研商擬定「高速鐵路站區聯外道路改善計畫」,該計畫由交通部陳報行政院,於民國87年9月7日奉行政院核定辦理,包含桃園、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6站計25項道路新闢或改善工程,總長度為122.21公里,經費358.83億元,分4年度建設完成(當時預計高鐵民國92年通車營運)。
規劃建置臺灣地區橋梁管理資訊系統 民國88年       早期由於各橋梁主管機關所開發之系統均各自獨立,資料庫格式、橋梁基本資料欄位、檢測方式及表格各異(檢測方式主要分為DER&U及ABCDN兩種目視檢測法),各系統間要做到橫向資料整合相當困難,中央主管機關難以掌握全國橋梁現況。爰此交通部於民國88年責請本所著手開發建置臺灣地區橋梁管理資訊系統(Taiwan Bridge Management System, TBMS),系統建立後,不僅避免管理機關各自開發管理平台的浪費,也統一了橋梁基本資料格式及檢測方式,搭配縣市橋梁普查作業,使本系統成為臺灣第1個完整的「橋梁帳本」,亦為協助橋梁維護管理作業執行的重要基礎。為強化系統對橋梁耐洪能力、耐震能力等情形之掌握,系統仍持續應用新技術精進功、效能,如與即時水情、氣象、地震資訊等串連,使各橋梁管理機關辦理橋梁管理作業更為縝密完整。
      TBMS之建置係提供一管理資訊平臺輔助工具,協助橋梁管養單位快速掌握橋梁之基本、檢測及維修紀錄資料,並進行相關維護管理工作,然真正落實橋梁安全責任仍屬管養單位。在南方澳大橋事件後,系統也已新增警示功能,對於未檢測及未維修橋梁資訊,除顯示於登錄系統後網站頁面,並且每月會自動以電子郵件方式通知橋梁相關承辦人員,以利即時掌握所屬橋梁狀況,確保橋梁安全。此外系統已開發統計儀表功能,整合統計相關數據,包括橋梁使用狀態數量、未檢測及未維修數量、橋齡統計資料等,供各橋梁主管機關快速上網查詢,有利督導所屬轄下機關管養橋梁狀況。
      為推動並健全臺灣地區橋梁管理制度,本所除建置TBMS外,亦協助交通部辦理年度縣市政府橋梁維護管理作業評鑑及交通部所屬鐵、公路管理機關橋梁維護管理外部稽核;另為培養國內橋梁檢測人力及能量,每年辦理多場次「公路橋梁檢測人員培訓」並發予證書,此外,為健全橋梁維護管理制度,釐清各級橋梁之維管權責並落實執行,本所更協助交通部訂定院頒「橋梁維護管理作業要點」,該要點業經行政院109年7月21日頒布。
推動「交通服務e網通」即時交通資訊服務 民國92年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科技的進步與國際發展趨勢,我國積極進行各類智慧型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的規劃、開發與建設。為使用路人能夠隨時獲得完整、正確以及即時的交通資訊,本所民國92年開始規劃建置「交通服務e網通」,提供各地即時路況與公共運輸搭乘等交通資訊服務,擘劃整合即時交通資訊XML資料格式,推動即時交通開放資訊(OPEN DATA),並以免費方式提供各研究單位與加值業者申請做加值應用與研究,以擴大交通資訊之應用層面。
     「交通服務e網通」協助全省23個縣市政府即時上網通報路況,並由各縣市警勤單位提供事故資訊、工務局或建設局提供道路施工資訊以及交通局提供號誌故障與道路壅塞等資訊。同時,也彙整了高速公路局、公路總局所提供之路況事件,使路況資訊更為完備,廣泛提供運輸、導航、物流、傳播業及政府學術單位加值使用。       「交通服務e網通」提供的服務項目主要分成兩大部分,一為交通資訊,另一則為大眾運輸資訊,其內容包括如下:

1.道路通阻資訊:告知使用者該路段之災變、事故、交通阻礙、交通阻塞、交通管制、道路施工、號誌故障等通阻情形。
2.天候狀況:告知今天、明天、一周天氣狀況。
3.路側設施:提供CCTV、CMS、VD即時路況影像。
4.即時路況資訊:整合全省路況事件通報資訊,包含CCTV、CMS、VD、道路速率資訊,提供用路人選擇行駛路徑之參考。
5.陸、海、空運各類班表與票價資訊。
6.各航空站及時到離站資訊。
7.公共運輸行程規劃:提供行前資訊查詢與旅次規劃。

因完成階段性任務,「交通服務e網通」於民國108年6月停止服務,由交通部管理資訊中心接續提供相關服務。
整合港灣環境資訊及防災應用 民國94年       本所港灣技術研究中心成立於民國70年2月為臺灣地區唯一港灣環境領域之公務研究單位,於民國92年著手整合港灣環境資訊,綜整本所相關研究成果並提供對外服務。        
      民國92年建立港灣環境資訊網,整合各港區海氣象監測站及海象預報模式,提供風、波、潮、流等海氣象資訊;民國101年整合海嘯模擬資訊,提供環太平洋地震帶區域因地震引發之海嘯抵達各商港之時間及水位變化,以及納入港區地震資訊,提供各港區井下地震儀測站資訊。民國102年為了臺灣環島藍色公路全年航行之海象資訊需求,建置藍色公路船舶海象資訊,結合船舶自動辨識資訊、海象預報模式與即時海象觀測資訊,建置33條海上藍色公路,包括5條兩岸航線、12條離島航線、3條島際航線、4條小三通航線及9條環島航線。並透過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海象資源共享,於民國106年構建全國海象資料庫平台,彚整本所、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及經濟部水利署之海象觀測站,依地理位置特性區分為12海域,提供最大風速、最大波高與最大流速等相關資料,便利災防單位颱風期間快速研擬因應對策。
       民國109年配合行政院「向海致敬」政策,鼓勵民眾「知海、近海、進海」,確保海洋永續發展,並提供11商港海氣象資訊網頁及QR Code,綜整風速、風向、潮位、波高、週期、波向、流速與流向等資訊,讓民眾可隨到隨看檢視當地的海氣象資訊,利於親水活動時的查詢應用。並配合海洋委員會「海域遊憩活動一站式資訊平臺」系統海域活動相關結構化開放資料,於7月1日上傳至國家發展委員會政府資料開放平台,提供商港海域海氣象資訊。
      將持續彙整港灣環境資訊與各應用單位對系統需求功能開發建議,優化本所資訊服務品質,且配合行政院推動政府資料開放政策,提供優質、易於取得且快速之資料服務。
開啟國內交通政策環評新紀元 民國94年       本所依據交通部民國94年8月第1191次部務會報指示,依環境影響評估法及相關規定辦理,完成我國首次交通政策環評「臺北與東部地區間運輸系統發展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並協調國道新建工程局[註]等相關單位依程序推動。
      本所於民國95年8月完成評估報告初稿,交通部完成部內審查後,於民國95年10月函送環保署。環保署經召開公聽會及專案小組會議,於民國95年12月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第147次會議審查通過,並於民國96年1月函復交通部同意備查,完成政策環評法定程序。交通部並於民國96年2月將環保署同意備查公文連同評估報告函送國道新建工程局及本所,並副知行政院秘書處。
本評估報告依據東部地區各種可能發展情境,進行臺北-花蓮運輸走廊之運輸需求分析(含社經發展情況預測),針對各項可能的陸路運輸方案,評估其在安全、便捷、可靠及舒適等面向之影響,就可能的環境衝擊課題,提出因應對策的方向或作法,以做為後續研提臺北與東部地區間個案交通建設計畫及辦理個案環境影響評估之參據。
註:國道新建工程局於民國107年2月與高速公路局整併。
開創船舶AIS智慧航行新世代 民國97年       本所於民國97年起,因應臺灣海域管理與航行安全迫切需求,為使多數船舶之間能夠即時共享必需的資訊,利用多元存取通訊技術,結合GPS衛星導航與無線通訊技術,用以提昇運輸安全效率與效益。
       至民國107年底,本所已完成架設共計27處的船舶自動辨識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接收站的設置工作,可24小時運轉監測海域航行的船舶,並蒐集全國領海內船舶航行資訊至大數據資料庫,提供船舶軌跡、交通流資料予交通部、海岸巡防總隊、環境保護署(協助該署查緝船舶偷排廢油,成功裁罰150萬元)、航港局、中央氣象局與臺灣港務公司參考使用,目前該系統已於民國108年移轉航港局繼續維運使用。
      民國103~107年配合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積極推動「臺灣港群綠色港口推動方案」,建置「臺灣港埠船舶減速查核系統」,主要目的在致力於監控進出港船舶的減速情況,期望有效降低港區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港埠環境保護的目標。並於民國105~107年透過整合AIS與DSC(Digital Selective Calling)之船舶資訊介面系統,利用遠端監控即時查詢DSC與AIS顯示資訊,簡化船舶救援流程及減少海岸電臺之人力成本,即刻掌握海難訊息。民國108~109年利用大數據結合人工智慧分析技術,饋入船舶即時AIS資料,開發漂流、碰撞、擱淺、偏航等偵測功能模組,及依據自動化颱風波浪模擬之結果,即時提供6小時以上之海氣象預測結果,改善船舶航行面臨的安全課題,提升運輸安全、效率與效益。
導入及推動鐵道、道路、海運運輸安全管理系統 民國97年        民國97~108年本所探討引用聯合國國際安全管理章程(International Safety Management, ISM Code) 至國內航線船舶之可行性,並研擬「國籍船舶安全營運與防止污染管理制度(NSM)」之建議實施方案及配套措施,後經交通部採納,於108年修正船舶法,正式納入管理制度。
      本所繼於民國104~107年將國際推動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統ISO 39001導入國內,培養4家輔導機構,計有13家道路運輸業者通過驗證,以提升業者內部安全管理能力,經交通部指示後續由公路總局推廣,輔導相關業者通過驗證。
       同時,民國105~108年參考歐盟及各國鐵道安全管理系統(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SMS)之理論與實務,規劃我國鐵道運輸SMS應涵蓋之12要項,發展SMS指引供營運機關(構)參考。行政院於臺鐵總體檢報告中並指示臺灣鐵路管理局推行SMS,該局參考本所研究成果於108年3月31日完成SMS手冊撰寫。鐵道局參考本研究成果,將建置SMS之要求,納入鐵路法及鐵路行車規則修正草案中。本所於民國108~109年提出與績效評核相關之安全保證實務作業指引(12要項中與安全保證相關之5個要項),本所將於民國110年提出完整之鐵道SMS 12要項之實務作業指引及其教育訓練教材(含案例),協助鐵道營運機關(構)提升其SMS作業水準。
串連環島自行車路網,環騎圓夢 民國98年        本所自民國98年起協助交通部推動「東部自行車路網示範計畫」,針對自行車道路網及相關配套提出具體規劃,至民國101年共計完成1,203.6公里的東部自行車路網、設置11處臺鐵自行車補給站、提供兩鐵共乘服務,並建置自行車資訊網站。
       為期各單位對於自行車道之規劃、設置、安全防護與管理有較一致之標準,本所依據東部自行車路網計畫之推動與規劃經驗,於民國102年出版我國第1本「自行車道系統規劃參考手冊」;另為推廣本所規劃之環島自行車道,陸續於民國105年(「這樣的速度,環島剛剛好」)及民國109年(「騎鐵馬看山看海看台灣」)出版2本旅遊書,讓民眾可藉由旅遊書的介紹,欣賞沿途風光、深度探訪各地風情、體驗臺灣之美,順利完成自行車環島壯舉。
       為整合各部會相關資源,行政院於民國103年8月核定「全國自行車友善環境路網整體規劃及交通部自行車路網建置計畫」(104-107年),4年期間,本所協助交通部規劃並建置環島自行車路網,成果包括:
       1.民國104年底串連全臺第1條環島自行車路線,於民國104年12月30日正式啟用,民眾只要沿著專屬標誌標線,即可順利完成自行車環島壯舉。
       2.截至民國107年底完成自行車環島1號線(960.8公里)、25條環支線(1,570.9公里)及14條連絡線(158公里),總計長度為2,689.7公里。亦設置294處補給站(含18處兩鐵轉運站)友善設施。
      考量自行車環島對一般民眾仍較困難及具挑戰性,為提供更友善的自行車騎乘環境,吸引更多國內外遊客參與自行車旅遊活動,規劃更多元型態的自行車主題路線,本所爰於民國108年持續配合交通部研擬4年期(民國109-112年)自行車新興計畫-「環島自行車道升級暨多元路線整合推動計畫」,於民國108年10月1日奉行政院核定。在此整合型計畫中,本所負責自行車路網規劃及資訊系統優化工作,包括:(1)研擬109-112年優化路段改善項目;(2)規劃16條多元路線;(3)配合觀光局規劃「2021自行車旅遊年」行銷重點,研提硬體設備之施作建議;(4)開發2021自行車旅遊年APP,辦理大藝術家活動等。
      此外,民國109年8月20日配合交通部於行政院第3715次院會報告「全臺自行車道路網建置成果」,本所負責彙整各部會建置成果,完成簡報等相關資料;並接續辦理行政院交辦「自行車單一總入口網」及「自行車路線串聯計畫」等重要規劃工作。
推動我國腐蝕環境分類,確保公共工程品質 民國 98年       本所自民國98年起,考量國內缺乏完整的本土化大氣腐蝕因子資料庫,且無任何單位進行全國大氣腐蝕因子的調查與研究,故針對臺灣地區(含離島)進行腐蝕劣化因子調查及腐蝕環境分類工作,建立查詢資料庫及建置腐蝕環境分類資訊系統,做為日後新建與既有金屬及鋼筋混凝土結構物辦理防蝕設計與維護管理之依據。         自民國98年起,本所持續擴增大氣與水下腐蝕環境調查試驗站,至民國109年止,已建置232處腐蝕因子調查及金屬暴露試驗站及14處水下腐蝕調查試驗站,每年發行臺灣大氣腐蝕劣化因子調查研究資料年報,提供產官學研參考應用。
建置「臺灣腐蝕環境分類資訊系統」,提供腐蝕因子、金屬材料腐蝕速率、氣象條件及腐蝕環境分類等相關資訊,並逐年賡續精進系統內容;為落實推動系統應用於防蝕實務,每年亦持續辦理教育訓練及研習,加強推廣應用。
        由於腐蝕調查試驗站密度高,且經長期持續調查,在國際、國內上具重要參考價值。歷年來於國內外期刊及研討會進行論文成果發表,民國101年發表「臺灣地區大氣腐蝕季節性之比較」及「臺灣地區鋅金屬大氣腐蝕速率預測模式之建立」兩篇論文,榮獲101年度中華民國防蝕工程學會工程論文獎,「臺灣地區大氣腐蝕季節性之比較」論文,再榮獲101年度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論文獎」,成果深受各界肯定及引用。
規劃推動鐵公路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運輸調適 民國102年        行政院於民國101年6月25日核定「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在該政策綱領「維生基礎設施」領域之「調適策略2:建立設施安全性風險評估機制及生命損失衝擊分析模式」,明確揭示應建立風險評估機制;此外,在綱領「落實執行」的各項配合措施中,亦明列「建立氣候變遷調適資訊平台」為強化整體調適成效並達成政策綱領總目標的關鍵項目。
       鐵公路系統為國家維持正常運作與經濟發展的基本建設,在面對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衝擊,必須及早妥善因應,才能降低生命財產損失。因此本所自民國102年起,辦理鐵公路氣候變遷調適風險評估系列研究,至民國104年底,完成鐵公路系統因應氣候變遷坡災及淹水之風險評估及建置「鐵公路氣候變遷調適資訊平台」,並於民國105年2月函送操作手冊及網址連結予鐵公路管理機關,做為其研提因應氣候變遷調適改善計畫之參考,以提升整體運輸系統韌性,緩和因氣候變遷所造成之傷害。民國109年將鐵公路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資訊移轉予鐵公路權管機關,提供其做後續業務應用。
      因應民國104年7月公布施行之「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明定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進行調適策略之研議,並配合每年提送調適成果報告,協助交通部彙提107年度及108年度「維生基礎設施領域成果報告」及「能力建構成果報告」,依限於每年11月30日前由交通部提送環保署。為協助交通部研議我國運輸系統在氣候變遷下之運輸調適策略,本所自民國106年起辦理運輸調適策略相關研究,並持續進行策略滾動檢討,研究成果並提供各運輸設施權管機關強化設施韌性管理及後續研提「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調適行動計畫之參考。
統籌規劃推動「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 民國 105 年       民國104年7月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公布施行後,運輸部門需擬定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 為配合行政院協商第1期階段六大部門(製造、能源、住商、運輸、農業、環境)溫室氣體排放管制目標,本所完成估算運輸部門基線及推動措施減碳量,於民國105年12月5日送經濟部能源局。
      民國106年2月23日行政院核定之「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明定運輸部門三大策略為「發展公共運輸系統,加強運輸需求管理」、「建構綠色運輸網絡,推廣低碳運具使用,建置綠色運具導向之交通環境」、「提升運輸系統及運具能源使用效率」,本所協助交通部會同環保署、經濟部、主計總處,擬定第1期階段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提出三大策略11項措施,於民國107年10月3日奉行政院核定。
       本所並協助交通部統合各項措施之執行成果,編寫各年度「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成果報告」,於每年9月30日前陳報行政院核定。
       在各相關部會共同努力下,第1期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呈下降趨勢。由民國105年3,815.5萬噸CO2e降為民國106年3,782.8萬噸CO2e,民國107年、民國108年分別降為3,678.5萬噸CO2e及3,699.8萬公噸CO2e,已低於民國109年階段管制目標值(3,721.2萬噸CO2e)。
       溫室氣體第2期階段管制目標自民國110年展開,配合行政院協商第2期階段部門管制目標,本所協助交通部估算運輸部門排放基線及推動措施減碳量,於民國107年10月4日提報資料,及於民國108年10月25日更新資料,函送能源局彙辦。
       本所協助交通部爭取較合理之運輸部門2期減量目標,於民國109年8月25日經行政院召開會議協商,已成功爭取將民國114年較基準年減量目標由8.5%調降為6.79%。刻正協助交通部統籌研提第2階段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草案)。
推動亞洲第一個交通行動服務(MaaS)計畫─高雄市MeN Go 民國105年       近年來,由於資通訊科技產業、智慧型運輸系統服務以及個人化行動服務的蓬勃發展,各國在用路人的交通運輸服務上,開始推動交通行動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概念並進行示範建置計畫,針對使用者的移動需求,提供以公共運輸為主的及門(Door-to-Door)服務,並搭配具經濟效益的選擇性付費方案與即時查詢預約的手機APP服務,提高使用公共運輸之意願,藉以減少自行開車所產生的負面效益(如車輛持有與使用費用、車輛閒置浪費、空氣汚染與尖峰時間的塞車等。
本所於民國105年開始啟動相關研究,至民國107年9月28日正式啟動營運高雄MaaS服務-MeN Go,計有以下幾項特點與成就:
          1. 建立公共運輸系統+輔助運輸系統之移動服務生態系統(Mobility Ecosystem):整合高雄地區10種運輸系統(含捷運、公車、輕軌、公路客運、渡輪、共享自行車、計程車及共享電動機車等)、30家運輸業者,為民眾提供優質的無縫運輸服務,亦為運輸業者建立健全的經營環境。
          2. 截至民國109年11月,會員數達33,700人,月票使用數達6,400張,累計使用超過800萬人次。其中,超過20%使用者係來自私人運具移轉,且於COVID 19疫情期間月票銷售量仍持續成長。整體而言,本計畫提升公共運輸使用量與增加運輸業者收入、減少民眾交通支出,以及減少能源消耗、空氣污染與降低交通事故(A1/A2)風險,實創造民眾/業者/政府三贏局面。
         3. 協助高雄市成為亞洲第一個啟動交通行動服務(MaaS)的城市,並獲2019 ITS World Congress 邀請分享經驗與成果。民國108年日本岡山知事與議長、日本旅遊(Nippon Travel Agency)及日本國土交通省相際組團來台考察參訪計畫建置成果與經驗;此外,更獲得世界第一個德國萊茵( TÜV Rheinland )MaaS資訊系統認證。
         4. 榮獲交通部107年度「智慧運輸系統建設發展計畫」評鑑特優獎、臺北市電腦公會2019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中華民國運輸學會2019年「傑出交通運輸計畫獎」、ITS協會2020年度智慧運輸應用獎等獎項。
       本計畫的成功經驗已成為我國後續推動交通行動服務奠定良好基礎與典範,為能推動國內循序擴展交通行動MaaS服務,使國內各地區民眾均能享受MaaS服務的便捷與永續,本所將持續針對國內各地區之地理特性、用路人需求特性、現有運具組成特性等面向,研擬後續擴展國內MaaS服務之推動策略,使MaaS服務效益擴展至更多場域(例如偏鄉、跨區域及觀光等場域)。
規劃我國2030電動大客車推動策略與示範計畫 民國107年        行政院於民國103年10月1日修訂第2階段「智慧電動車輛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並結合經濟部、交通部及環保署推動電動大客車,以落實低碳島政策。另為改善空氣汙染,行政院已於民國106年12月21日宣布於2030年將1萬輛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
主要推動成果:
        協助交通部研擬「2030電動大客車推動策略」:盤點與檢討市區汽車客運營運環境、調查電動大客車產業現況,與經濟部密切溝通後,研提四大執行策略 : 提升公車客運服務績效(交通部主導)、健全制度增加使用誘因(交通部主導)、完善電能補充基礎設施(經濟部主導)、建構國際化產業價值鏈(經濟部主導)。
       完成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規劃:以補助差異性吸引優質電動大客車車廠參與,形成電動大客車擂台賽,藉由兩階段評核建立符合需求之車輛團隊及車型清單,提高客運業者參與計畫信心,並以示範計畫建立實績,提供性能補助條件設定及電動大客車產品開發妥善提升之參考依據,協助交通部研擬「交通部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補助作業要點」(交通部分別於109年1月9日及11月17日發布第2階段及第1階段要點)。
       建置電動大客車營運數據監控管理平台:建置統一之數據資料整合平台,作為電動大客車營運資料電子化蒐集介面,本所於109年7月7日發布「電動大客車營運數據監控管理平台資料傳輸作業規範」,訂定管理平台資料傳輸作業機制,提高營運資料蒐集完整性與一致性;協助公路總局進行後續營運績效補助之資料統計,並透過數據分析掌握電動大客車營運狀況,提供後續推動策略及客運業者營運規劃之參考。
      研訂電動大客車導入指南:配合示範計畫作業機制推動、營運績效分析與執行課題因應,綜整成果建立導入指南,為客運業者提供必要的導入資訊,讓其在導入的過程中獲得最大效益並減輕潛在風險。
規劃我國無人機於交通領域應用發展藍圖與策略 民國108年       隨著電子及通訊產業的進步,發展無人機的應用服務已成為國際趨勢,無人機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更是層見疊出,其高機動性、高彈性部署特性,能夠有效提升運輸系統之易行性、可及性及安全性。無人機在交通領域之應用包含橋梁及邊坡檢測、防救災、物流運送、交通監測等層面,由於近年來技術能力的突破,城市空中交通(Urban Air Mobility)之發展,無人機可能躋身未來交通運輸的重要運具,無人機的應用將會突破目前的規模,放眼未來更大的運輸價值。
      交通部為有效導入無人機於我國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以及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自民國108年起成立「交通科技產業會報-無人機科技產業小組」,由運研所擔任幕僚,擬定我國無人機於交通領域應用發展藍圖與推動策略,業於「2020交通科技產業政策白皮書」中提出我國無人機在交通領域之發展策略及路徑圖,配合科技發展趨勢,從人才培育、科技研發、國際合作及產業發展等各層面著手,促進無人機應用發展。
民國109年起依據上述發展策略及路徑,辦理三項計畫,說明如下:
我國無人機科技產業發展規劃:盤點及分析我國無人機產業發展能量與關鍵技術課題,檢討修訂臺灣無人機應用推動策略與措施,並籌組我國無人機U Team。
       無人機在交通領域之創意應用競賽:鼓勵國內大專院校及公務機關,發揮無人機在各項領域應用之創意,促進產官學研技術與經驗交流,達成「競賽即是應用服務」之合作環境。
無人機整合示範計畫:盤點交通部各部屬機關(構)在交通運輸領域之創新應用需求及試驗場域,媒合無人機業者或研發團隊合作進行無人機概念驗證測試,導入無人機創新應用於實際業務,同時可扶植我國無人機產業的發展。
      109年11月17日辦理交通科技產業會報-無人機科技產業小組「卓越領航 乘風起飛」記者會,由林部長佳龍宣示交通部將整合產官學研,啟動無人機在交通領域之創意應用競賽與無人機整合示範計畫、合作籌組無人機U-team,提升我國無人機產業之技術能力與國際競爭力。
瀏覽人次:32123
回頁首